好教师资源网 全国中小学免费教育资源综合门户网站 欢迎您的光临!                             学科吧 | 登陆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好教师资源网

2016最新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日期:2016-01-18 来源: 作者: 阅读:

  
  思考和提出的问题
  ⒈“两个数相除”是比的本质特征还是比的表现形式?——名不正则言不顺
  ⒉“既然已学过除法,为什么还要学习比呢?”——理不直则气不壮
  磨课要点
  ⒈起点。
  知识起点:学生已经掌握除法、分数,会求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商、分数值,能在两者之间实现转化;在低年级已掌握求两个数之间的差——“差比”;掌握了一定几何度量的方法和经验。
  已有生活认知:在比赛、电视广告中见过“比分”或用“比”的形式表达的相关内容,如金龙鱼“1:1:1”,具有一定的生活认知基础。
  思维特点:比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六年级学生处于小学阶段中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高段,能够较为自如进行表象操作、类比迁移学习,同时也渴求更多有“营养”的数学问题的挑战,从而在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⒉终点:理解“比”的含义,能根据“比”进行数学思考,体会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⒊过程与方法:数学知识的学习都是有联系的,在横向、纵向等多元的联系中构成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因此,丰富表象、建立联系、类比迁移、应用拓展就成了教学中应着重思考的问题。首先,要切分出“今天学的‘比’”和“我们所知道的‘比’”之间的区别,同时也要明白“比”和“倍数”“分率”“份数”之间的联系。结合具体素材对“比”进行思考与表达,从而达成对“比”的含义丰富的理解,体会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P69~71。
  教学目标
  ⒈掌握“比”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读写“比”,理解“比”的含义,会用“比”进行数学表达与交流。
  ⒉在比较、分析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建立“比”与“除法”“倍数”“分率”等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体会变中不变、分类、类比等数学思想。
  ⒊感受数学与生活,数学与数学的联系,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查看该资源的网友还浏览了:
最新添加
点击排行
免责声明 - 关于我们   赣ICP备09013534号-3 
Copyright © 2011-2012 www.hjszy.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