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教师资源网 全国中小学免费教育资源综合门户网站 1欢迎您的光临!                             热点新闻 | 登陆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好教师资源网

十六字令三首教学反思

日期:2013-05-26 来源: 作者: 阅读:

十六字令三首 教学反思 一 沪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十六字令三首》,我觉得 教学 目标基本达成。也让我自己充分感受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点拨的重要性。 学习这三首作品,由于背景年代较远,对于初一学生而言,要想真正去感受作者写作的情感非常困难。所以在教材处理时,无论是播放 山 的图片,观看红军翻越雪山的视频,以及后来深入文本,品读三首小令中的关键字时,我都见缝插针地用预设的语言引导学生思考,以此增强他们直观的感受。从课堂情况来看学生确实能给予教师较好的回应,思维很活跃,一些回答甚至带给我惊喜。 我最初为了检验本课 教学 的整体有效性,预设了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就是在教学进程中,采用多种方式的朗读。这样让学生逐渐深入地去感受作品,继而再反映到自己朗读的情绪中去。因为在此前整个引导比较顺利,所以将学生最终所呈现的朗读效果与初读作品时相比,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确实有了一定深度。 最后,我想说说课堂教学中自己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初一学生品读诗词的 综合 能力毕竟还较为粗浅,所以感知作品的一些印象每每是零碎的画面。而我虽然作了一些引导、点拨方面的尝试,但也是仅局限在 一点一线 上,如何将这三首小令完整地串联在一起,作为长征中的一个整体画面进行感知,这是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深入进行挖掘的。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更认识到灵活多样的引导和点拨,能够让学生汲取一种 润物细无声 的滋养。由此我想,课堂教学艺术有时实际上是很平常的事,只要教师时时做教学的有心人,我们可以学会让自己的课堂充满灵性,充满欢笑。虽然开始免不了 预设性 太强,但我觉得预设性强并不是什么问题,预设不出精彩就可悲了。 十六字令三首 教学反思 二 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解读作者的情感 是我们本次会诊课的主题。   我自己本身不怎么喜欢毛主席的诗词,虽然感受到诗人的豪迈情怀,但总是觉得政治色彩比较浓厚而不喜欢,所以在以往的教学中,自己都感觉比较枯燥乏味,诗人的浪漫、乐观、豪迈的情怀基本上都是通过简单讲解直接教授给学生。但是新教材中毛主席的诗词《十六字令三首》,短小的篇幅却孕育着强大的震撼力。怎么让学生感受到这诗中的无穷的力量和诗人远大的志向呢?再不能靠简单的讲解来解决问题了。怎么样使得课堂教学既活泼又能让孩子们有收获呢,并且还应该让孩子们爱上这些诗词,需要改变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了。   我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清楚的感受到为什么大部分的学生,包括我自己在内,都不怎么喜欢毛主席的诗词,是因为我们没有深刻的理解诗人的感情,没有能深入诗人的内心。不理解诗歌所表述的情感,怎么会喜欢诗歌呢?诗歌表述的情感,除了可以通过朗读来加深感受外,了解诗人,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了解作品诞生的时代背景也是十分重要。毕竟那个年代离我们是十分遥远地,是陌生的,是隔阂的,如果没有一定的了解,我们对这个诗歌的所有讲解都可能是隔靴搔痒。所以,我把 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介绍,解读作者的情感 定为本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   首先运用知人论诗的方法,交流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 体会 毛泽东与山的情感。 体会 《十六字令》中对山的赞美之情及在山的形象中所寄寓将自己平时朗读毛泽东诗词的积累在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共同感受毛泽东诗史合一的大家手笔,及豪迈奔放的诗歌特色。   其次毛泽东这首《十六字令三首》是一首典型和正面对山的赞美歌吟的英雄之诗。毛泽东以雄伟简劲的笔触,描绘了莽莽群山的奇特形象,每一首各有独特的意境,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完整的雄伟的画面,奇情壮采,词约义丰。在教学中要突出诵读教学,让学生体会长短句的节奏变化,体会语言的简洁与形象。这三首小令写于一九三四到一九三五年长征期间。红军长征,翻越了数不清的高山峻岭。据不完全统计,从1934年10月开始长征后,仅随红一军团行进的毛泽东,就先后翻越了二十多座主要的大山。诗人毛泽东以山为题材的居多,大约有三分之二。它写的不是某一座具体的山,而是云贵高原的高山,气势磅礴,意象峥嵘。山的形象在毛泽东诗词中占着突出的地位。而突出中之最突出者,是这三首《十六字令》。所以解读毛泽东的写山的《十六字令》,要引导学生领悟山的形象所蕴含的精神和意义。山,在我们民族文化的字典里,是艰难险阻的象征。征服高山就意味着战胜困难。不畏艰险的革命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精神是长征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罢此文,我深刻的感受到:理解这三首小令,必须要理解诗人,这样才能走进诗人的内心,感受他的情怀。

查看该资源的网友还浏览了:
最新添加
12345
点击排行
免责声明 - 关于我们   赣ICP备09013534号-3 
Copyright © 2011-2012 www.hjsz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