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教师资源网 全国中小学免费教育资源综合门户网站 1欢迎您的光临!                             热点新闻 | 登陆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好教师资源网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14小蜗牛教案

日期:2016-10-07 来源: 作者: 阅读:

  
    设计说明
  《小蜗牛》是一篇童趣盎然的科普童话。课文通过小蜗牛与蜗牛妈妈的三次对话,向我们介绍了小树林里一年四季的变化,同时巧妙地告诉我们小蜗牛爬行速度很慢的特点。课文语言浅显,通俗易懂,很适合一年级小学生阅读。故事配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目的是让学生借助图画或其他手段自主识字、自主阅读。所以本节课教学设计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分角色朗读及小组互助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和阅读,在反复地观察、朗读、识记、想象等语言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歌曲《蜗牛与黄鹂鸟》MV;制作蜗牛图片、生字词卡片和小蜗牛和蜗牛妈妈头饰;查找资料了解四季特点,搜集描写四季的古诗词。(教师)2•1•c•n•j•y
  2.预习课文,拼读生字,自主朗读课文;了解四季的特点。(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蜗牛和黄鹂鸟》MV,请同学们听一听这首歌唱的是哪两种小动物。你们见过蜗牛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小蜗牛的故事。(板书:小蜗牛)
  2.学生齐读课文题目。(出示蜗牛图片)师生简介。
  3.学写“牛”字。
  强调书写时要注意第一横短,第二横长,竖写在竖中线上。
  4.这篇课文讲的是小蜗牛的什么事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用歌曲和图片导入新课,形象直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以“故事讲的是小蜗牛的什么事呢”为引子,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随课文题目识记、学写“牛”字,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对所学的汉字进行理解和记忆,适度分散了学生识字的难度。
  二、整体感知,扫清障碍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和停顿。
  2.学生自由读课文,同桌间互助认读生字。
  3.检查识字情况。
  课件出示带拼音词语:
  zhùzàiháiziwánquánbiànhuífāyá2-1-c-n-j-y
  住在孩子完全变回发芽
  hǎojiǔwōniúwánbɑpáyɑpá
  好久蜗牛玩吧爬呀爬
  指名开火车认读,师生正音,注意下列生字的发音:“子”是平舌音,在“孩子”一词中读轻声;“住、树”是翘舌音;“吧、呀”是轻声。有错及时纠正。
  4.学习新部首“”。
  5.整体感知,学写生字。
  导学:生字我们都认识了,再读课文,你能把它读好吗?请大家再一次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争取把字音读得更准确,句子读得更通顺,同时标出课文的自然段。
  (1)学生大声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师生以“五不”要求(不错读、不添读、不漏读、不回读、不破读。)评议学生朗读情况。
  (3)想一想,这篇课文是通过什么形式来向我们讲述这个小故事的?
  (4)学写“对”字。
  ①观察“对”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②教师范写,强调“又”变成部首时第二笔是点,不是捺,右边的“寸”要比“”低一点,最后一笔点写在田字格的十字交叉点上。
  ③学生动笔写一写。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本课的生字新词比较多,而且,课文没有拼音,这对于学生学习来说有一定的困难。所以,从范读开始,教师就提出注意字音的要求,并在下面的自由读中安排同桌互相帮助,使学生能自主识字,并学会向他人请教。
  三、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1.小蜗牛和妈妈一共进行了几次对话?你是怎么找到的?
  在学生的交流中,认识冒号、引号,并简单了解用法。
  2.你能找到他们的第一次对话在第几自然段吗?
  指名朗读第2、3自然段,教师相机正音。
  3.这次对话讲述的是什么时候?蜗牛妈妈让小蜗牛去哪干什么?
  (1)指名读第2自然段。
  (2)交流、汇报教师提出的问题。
  (3)学写“妈”字。
  ①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这个字。
  ②观察“妈”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③教师范写,强调“女字旁”。
  ④学生动笔写一写。
  4.从这个自然段中,你还知道了什么?(春天来了,小树发芽了。)你知道春天还有哪些特点吗?
  预设: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小草从地下钻出来了、小河里的冰融化了……
  5.图文结合,指导朗读。
  导学:蜗牛妈妈是怎么对小蜗牛说的呢?
  (1)看第一幅图,观察小蜗牛和蜗牛妈妈在一起时的表情和姿态,想象一下,这对母子感情怎么样?(很好、很幸福)蜗牛妈妈会怎样对小蜗牛说话呢?
  学生自由练读。
  (2)指名朗读,注意声音要轻柔,语速可以稍慢,读出妈妈对小蜗牛的疼爱。
  (3)小蜗牛看到蜗牛妈妈说的景象了吗?(没有)为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指导读第3自然段第1句话。(“爬呀,爬呀”和“好久”要重读,而且语速要慢。)
  (4)那他看到了什么?
  出示第二幅图,说一说小蜗牛看到的草莓什么样?(又大又红)
  (5)指导朗读第3自然段小蜗牛的话,要读出小蜗牛的天真无邪。
  (6)同桌分角色朗读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第一次对话,并评出最优秀的到前面戴头饰表演。
  6.小蜗牛在春天出发,爬了好久才回到家,告诉妈妈他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阅读理解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有难度,本环节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并根据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展开联想。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读出不同的语气,帮助学生理解蜗牛妈妈对小蜗牛的疼爱及小蜗牛的天真烂漫。做到以读促讲、以读代讲,在朗读中加深理解。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认读生字新词。指名读、齐读。
  2.学生看图复述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第一次对话。
  3.小蜗牛又看到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呢?让我们快到课文中去找找吧!
  设计意图:通过认读卡片、说出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并利用图画复述课文,帮助学生巩固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接着提出新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自主学习,感受四季特点
  1.自然过渡,学习第二次对话。
  谁知道小蜗牛接着看到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请同学们读一读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第二次对话。你是从哪句话知道是夏天的,用横线画出来。
  出示第二次对话内容:
  蜗牛妈妈说:“哦,已经是夏天了!快去摘几颗草莓回来。”
  小蜗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来。它说:“妈妈,草莓没有了,地上长着蘑菇,树叶全变黄了。”
  (1)这部分是谁说的?请你读一读。你能用妈妈对孩子说话的语气来读一读这部分吗?
  (2)理解“已经”一词,用“已经”说一句话。
  预设:我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我已经吃完早饭了。
  (指导朗读蜗牛妈妈的话,注意重读“已经”这个词。)
  (3)从蜗牛妈妈的这句话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预设:蜗牛妈妈让小蜗牛去摘几颗草莓。
  蜗牛妈妈让小蜗牛快去摘几颗草莓。
  (4)小组交流:小蜗牛摘到草莓了吗?为什么?它又看到了什么?
  预设:小蜗牛没摘到草莓,因为草莓没有了,它看到了树叶黄了,地上长着蘑菇。
  (5)指名全班交流。
  (6)指导朗读第二次对话。注意读出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不同语气。
  ①自由练读。
  ②指名朗读。
  ③分角色朗读。
  2.自主学习第三次对话。
  蜗牛妈妈让小蜗牛去摘草莓,可它没摘到,这是为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自学第三次对话。
  (1)出示自学提示:
  ①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这次对话与前两次有什么不同?
  ②用横线画出蜗牛妈妈让小蜗牛干什么的句子。
  ③用浪线画出小蜗牛说的话,多读几遍,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④从最后一个自然段中你读懂了什么?
  (2)小组之间交流,教师巡视。
  (3)指名交流。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了“由扶到放”的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独立感受文本内容,并逐步学会自学,此时,教师已成为探究活动中的促进者,始终给学生以层层推进、引人入胜之感,让学生有不断探索、追求真知之动力。
  三、角色朗读,情境再现
  1.三人小组合作分角色练读。
  提示:注意角色分配(一人旁白、一人小蜗牛、一人蜗牛妈妈)。
  2.指名分角色朗读。
  3.评选出最佳选手。
  设计意图:轻松、有趣的分角色朗读会让学习变得情趣盎然、生动活泼。本环节的设计意在通过分角色朗读,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感受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心理活动。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四、仿照课文,练习对话
  导语:同学们,这篇课文通过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三次对话,向我们介绍了一年四季的不同景色,你能用对话的方式来介绍一下你眼中的四季吗?
  小黑板提示:
  ________对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已经是春天了!”
  ________对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已经是夏天了!”
  ________对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已经是秋天了!”
  ________对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已经是冬天了!”
  1.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相机指导。
  2.指名说一说,师生评议。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本环节通过让学生模仿课文对话练习自己眼中的四季,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对话。
  五、指导书写
  1.出示“全、回”两个字。
  2.尝试给生字组词。
  3.观察字的结构,说说书写注意点及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学生独立书写,同桌互评,互相借鉴,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书上描红,体验自己书写与书中不同之处。
  6.学生再写,班级展示。
  7.反馈交流,展示评议,评选“小小书法家”。
  设计意图:《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低年级学生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本节课的写字教学,由观察到动笔,重点强调了字的间架结构,并通过评选激发学生写字的热情,为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打好基础。21教育网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本节课我本着这一原则,在教学中把歌曲、图画及角色朗读有效地融入到其中,使学生在欢快的音乐、美丽的图画和丰富的想象中学习知识,了解自然,让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提高了学习效率。
  不足之处是由于时间安排不太恰当,模仿练习对话环节显得仓促,学生说得不充分。
  13乌鸦喝水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乌鸦喝水》是一篇经典有趣的童话故事,选自《伊索寓言》。课文讲的是乌鸦通过动脑筋想办法解决水少、瓶口小的困难,最终喝到水的故事。课文篇幅短小,语言浅显,通俗易懂,很适合低年级学生阅读。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课设计本着“时时激趣”的原则,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课后练习题入手,一步步引导学生亲历语言实践,在反复地朗读、识记、想象等语言活动中帮助学生理解、领会文章大意,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设计中特别坚持了把识字寓于诵读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汉字的意义;并把认识生字与正确、连贯地诵读课文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教学目标。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乌鸦图片、生字词卡片。(教师)
  2.预习课文,拼读生字,自主朗读课文。窄口透明瓶子(透明饮料瓶子)、小石子、水。(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随题识字
  导入: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新朋友,你们看——(出示乌鸦图片)他是谁?同学们说对了,他就是乌鸦。(板书:乌鸦)识记“乌鸦”这两个字(没眼睛的小鸟眼前一片“乌”黑,鸟前长牙就念“鸦”)。齐读。教师简介乌鸦。
  2.乌鸦虽然长得不好看,叫声也不好听,但他却十分聪明,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他的小故事。看看他是怎样利用自己的智慧喝到水的。(板书:喝水)
  3.齐读课文题目,注意“水”是翘舌音。
  设计意图:随课文题目识记“乌”“鸦”这两个字,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对所学的汉字进行理解和记忆,适度分散了学生识字的难度。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读课文。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注意停顿。
  (2)借助拼音,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词,并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认读生字词。
  课件出示带拼音词语:
  wūyādàochùbànfǎpánɡbiānxǔduō
  乌鸦到处办法旁边许多
  shízǐfànɡjìnzhǎoshuǐkànjiànyìzhīkǒukě2•1•c•n•j•y
  石子放进找水看见一只口渴
  (1)指名开火车朗读,师生正音。
  (2)去掉拼音读。
  3.整体感知。
  (1)怎样判断课文有几个自然段?(自然段的前面有两个空格。)
  (学生小声自由快速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师生以“五不”要求(不错读、不添读、不漏读、不回读、不破读。)评议学生朗读情况。
  设计意图:本课的生字词语比较多,对于学生学习来说有一定的困难。所以,从范读开始,就提出注意字音的要求,并在下面的自由读中时时强调。认读生字、新词从带拼音到去掉拼音,有效地缓解了认读压力,使学生在初读阶段扎扎实实地去读、去认。
  三、问题入手,朗读感悟
  1.乌鸦是用什么办法喝到水的?请大家读一读课文。(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2.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识记、书写“石”字。
  (1)瓶子里的水是怎样升高的?(渐渐)能换个词吗?(慢慢、一点一点)用“渐渐”说一句话。教师引读: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
  (2)瓶子里的水为什么会渐渐升高呢?(放进了小石子。)
  识记、书写“石”字。教师在田字格中书写,强调注意笔顺,第二笔是撇,要舒展一些。书空、动笔写。学生组词(石碑、石头等)。
  (3)乌鸦是怎样把小石子放进瓶子里的?(一颗一颗)从这个词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小石子多、小乌鸦做事认真、有耐心……)
  (4)指导学写“多”字。注意音节是三拼音,介母不要丢;书写时上下两个“夕”要竖直摞起来。
  (课件出示“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进瓶子里。”)
  (5)认读“放”字,学习“反文旁——攵”。
  (6)指名朗读句子,教师相机指导。
  (7)齐读第3自然段。
  3.为什么乌鸦放进瓶子里的是“小”石子?而且要“一颗一颗”地放进瓶子里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阅读理解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有难度,本节课从课后的训练题入手,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重点部分。在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后,用课后的练习题揭示教学目标,重点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把字、词、句的理解与有感情朗读训练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理解,指导朗读,读出语气。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训练读,在朗读中加深理解。教学结束前的问题设计,为继续学习埋下了伏笔。
  四、布置作业
  1.准确认读要求会认的字。
  2.书写生字“石”“多”。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识字写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作业布置中的认读、书写,以及朗读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这一教学重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认读生字新词。指名读、齐读。
  2.指名朗读全文。
  3.思考: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
  设计意图:通过认读卡片、朗读课文,帮助学生巩固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提出课后的练习题既强化了本课重点,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21教育网
  二、精读感悟,随文识字
  1.过渡。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进瓶子,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他就喝到水了。那么,他为什么会用往瓶子里放小石子的办法来喝水呢?请同学们好好地读课文第1自然段,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
  2.以读代讲,感悟交流。
  出示第1自然段: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但是,瓶子里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
  (1)因为瓶子的特殊性——瓶口又小,水又不多,使得乌鸦即使看到了水,也喝不到。他此时是什么样的心情(着急)。指导朗读。
  (2)小乌鸦为什么这么着急呀?你是从哪句话知道的?指导读第1句话。
  (出示卡片:“到处”“找水”。)
  读词,注意“处”“找”都是翘舌音,用顺口溜识记“处”“找”。乌鸦会到哪去找水喝呢?试着用“他也许去____找,也许去____找。”这个句式说一说,理解“到处”。指导朗读。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乌鸦这么辛苦到处找水喝,当他看到一个有水的瓶子时,他的心情会怎么样?指导读第2句话。
  (4)师生配合读这一自然段。
  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乌鸦找呀找呀,终于——(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
  设计意图:课文是识字的载体,教师要充分发挥文章的识字载体功能,通过灵活多样的手段,使学生感悟随文识字的乐趣。本环节的设计特点是联系上下文,通过想象,并用“也许……也许……”练习说话的方式,不仅帮助学生理解“到处”一词的意思,还训练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
  三、情境再现,明白道理
  1.这只口渴的乌鸦喝到水了吗?他是看见了什么才想出办法来的?
  2.是什么样的石子?有多少?
  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
  3.乌鸦能喝到水,不仅因为他勤于动脑,还因为他——(善于观察)。乌鸦终于喝到了水,你们高兴吗?下面请同学们再大声朗读课文,想象并体会一下乌鸦的心情变化。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
  4.指名读全文。
  这真是一只——(聪明的乌鸦)。你们想做一次乌鸦吗?我们一起来看看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好吗?
  学生做向饮料瓶子里放小石子,水渐渐升高的实验。通过“许多”“小石子”“一颗一颗”体会、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
  设计意图:课文中“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这两句话看似简单,但要学生悟出其中的道理却很不容易。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做小科学家,让学生将小石子一颗一颗地往瓶子里投,看着水渐渐升高,让学生从理解课文体会到用智慧解决问题后的快乐。也许就是这样一次实践体验,能让学生从此爱上科学、迷上科学,走向科学研究之路。
  四、入情入境,合作表演
  1.同桌练习。
  同桌配合:一人读课文,一人扮演小乌鸦,可以加动作。教师相机指导。
  2.一组或多组上台表演。
  设计意图:轻松、有趣、灵动的表演可以让学习变得情趣盎然、生动活泼。本环节的设计意在通过表演,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朗读感悟“乌鸦由急着找水—喝不着水—想办法喝水—喝着水了”这一系列变化过程。
  五、质疑问难,开拓思路
  假如周围没有小石子,你能帮助乌鸦想想别的办法吗?
  学生互相交流,指名说一说。
  设计意图:本环节我设计了“假如周围没有小石子,你能帮助乌鸦想想别的办法吗?”这个问题,让学生用合理想象,激发创新意识,发表见解,使学生明白只要善于观察、开动脑筋,就一定能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道理。此时,教师已成为探究活动中的促进者,始终给学生以层层推进、引人入胜之感,让学生有不断探索、追求真知的动力。
  六、指导书写
  1.出示“只”“出”“见”这三个字。
  2.尝试给生字组词。
  3.观察字的结构,说说书写时注意点及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只”的下半部分“八”要注意不要和上半部分的“口”挨上。“见”的第三笔撇和第四笔竖弯钩要挨在一起,不要写成“儿”。
  4.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写字教学,由观察到动笔,重点强调了字的间架结构,并通过评选激起学生写字的热情,为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打好基础。
  七、布置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新词。
  2.把这个小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3.读一读《伊索寓言》或者有关乌鸦的故事。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读好书就是对孩子们健康人格的形成的最好办法,因此,此环节我布置了让孩子们读《伊索寓言》或者有关乌鸦的故事的作业,目的是让孩子们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两点:
  1.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
  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我让学生尝试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研究乌鸦喝到水的过程。学生实验完成后,不禁发出:“哟,水真的升高了!”兴奋之情溢于言表。通过合作实验,学生主动悟出了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由于设计的实践活动符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读一读课文、做一做实验、说一说实验过程中兴趣盎然地学习语文,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2.在思考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本课有一个教学目标,让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能积极想办法克服困难。教学中我通过设置困难“如果周围没有小石子怎么办”,学生开动脑筋想办法,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思维不断发展,明白了文章中所蕴含的道理。
  

查看该资源的网友还浏览了:
最新添加
12345
点击排行
免责声明 - 关于我们   赣ICP备09013534号-3 
Copyright © 2011-2012 www.hjszy.net All Rights Reserved 1234